1937年,国军在对日作战中接连失利,大片国土失守,首都南京告急。从1937年11月开始,民国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12月9日,蒋中正率军事委员会从桂林飞抵重庆。1940年9月,国民政府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直到1946年5月。期间重庆的称号有:“中华民国战时首都”、“中华民国永久陪都”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司令部驻地”、大韩民国战时陪都等。
1.精神堡垒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1941年12月30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2天,在日军大轰炸数度一片火海、断壁残垣的民族路、民权路和邹容路三条主干道交叉中心,修起一座蜚声中外的木质纪念建筑物,公议定名“精神堡垒”。 保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顶端中央安置一口大瓷缸,内贮燃油、棉条,每遇抗战重大集会,即倒入酒精点燃,焰火熊熊,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
2.精神堡垒被日军炸毁后,市民树杆以替代抗日精神堡垒。1947年原址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
3.抗战胜利纪功碑(我于2010年9月5日,拍摄于成都大邑抗战文物陈列馆-正面战场)。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的旧址,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纪功碑”于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10月10日竣工。采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市长张笃伦题写“抗战胜利纪功碑”,它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4.解放碑。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5 1981年的解放碑。当时要求周边的建筑物高度都不得超过解放碑的高度。
6.现在的解放碑夜景,现在周边高楼远远超过解放碑高度了。
从抗日战争炮火中的“精神堡垒”,到抗战胜利纪功碑,再到解放碑;精神堡垒的变迁反映了重庆历史的变迁。
有建议将解放碑恢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新建解放碑,还原历史的这一伟大重要时刻。重庆抗战胜利纪功碑,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尤其是中国军民取得对日抗战伟大胜利的纪念碑。这座抗战胜利纪功碑对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来说,它见证了人类历史上伤亡规模最大的战争,见证了和平的来之不易;也记载重庆人民的贡献。考虑到改名六十多年了和人们对解放碑区域习惯理解。新建解放碑最好与纪功碑珠联璧合。
评论